江南风韵绽黄土——秦安凤山景区再现"稻花香"奇观
(拍摄时间2019年9月)
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间,一弯青翠的稻浪正随风摇曳。走进秦安县凤山景区延伸段,0.7亩试验稻田泛着翡翠般的光泽,抽穗的稻株挺拔如列阵的士兵,将"陇上江南"的诗意画卷铺展在海拔1500米的黄土台地上。这片打破认知的稻田,正以沉甸甸的稻穗述说着生态治理的奇迹。
拨开时光的帷幔,明代鸿儒胡缵宗在《龙峪稻香》中描绘的场景穿越时空:"独束龙峪水清冷,有稻若干亩,稻长花香,亦称胜迹焉。"这段珍贵记载揭示着秦安与水稻的特殊渊源。在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版图上,秦安先民曾凭借智慧在高原河谷间开辟出零星稻田,让稻香在陇山渭水间飘荡数百年。
而今凤山景区的试验田,恰似历史与现代的隔空对话。曾经因水土流失沦为撂荒地的沟壑,经过生态修复已化作层叠的绿色阶梯。站在观景台俯瞰,防护林带如青龙盘踞山梁,格桑花海与生态草坪交相辉映,而这片新生的稻田宛如碧玉镶嵌其间,为黄土高原平添水乡灵韵。
自2022年津南-秦安东西部协作项目启动,来自"小站稻"故乡的技术团队七赴陇原,通过系统分析海拔、光照、水源等指标,最终选定凤山景区北纬34°的向阳缓坡。在科技员指导下,当地创新采用"旱作梯田+节水灌溉"模式:起垄培埂形成微型蓄水单元,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调控墒情,配合抗寒稻种与有机肥改良土壤。今年5月,承载着两地期待的5000株"津原89"稻苗跨越千里扎根黄土,克服了干旱少雨等多重困难,精心浇灌,所有稻秧全部成活,并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"看这稻穗多饱满!国庆前后就能收割。"稻田管理员段勇吉轻抚稻叶,黝黑的脸上泛起自豪。监测数据显示,试验田每株有效分蘖达12个以上,预计亩产可达400公斤。站在新时代的田埂上,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现代科技的试验田,不仅预示着黄土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可能,更见证着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生动实践。当金秋的稻浪翻涌在凤山之巅,秦安正用科技之笔、生态之墨,续写着"陇上江南"的崭新篇章。
- 上一篇: 五律.甲辰九月四日回村
- 下一篇: 五律.自勉